台灣美食
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
炒米粉
炒米粉
炒米粉又稱作米粉炒(台語發音),在早期農業時代是高級產品,只有喜慶宴客或特殊節日時才會以炒米粉招待客人。炒米粉的做法很簡單,將米粉過油略拌,再淋上肉燥即可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taiwan.net.tw/m1.aspx?sNo=0000071
滷肉飯
滷肉飯
在光復初期,物資缺乏,「肉」是飯桌上的奢侈品,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。當時,豬頸肉到豬耳朵的部位比較便宜,因此民眾偶爾會買這些部位的豬肉,配上醬油、紅蔥頭及五香粉來滷製。此外,由於這部位的豬肉份量不多且難以均分,因此便切成肉絲及肉丁再加以滷製,如此一來,全家人便可以「均分」並享用到美味的滷肉。一鍋熱騰騰、香噴噴的滷肉及滷汁,淋在香Q彈牙的米飯上,可以說是當時一般民眾最頂級的享受!
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taiwan.net.tw/m1.aspx?sNo=0000072
擔仔麵
擔仔麵
擔仔麵係由小販挑擔沿街叫賣麵食,與四川擔擔麵相同。在臺灣最早的起源在臺南沿海地區,漁家在無法出海補魚的季節裏,挑起麵擔外出作生意貼補家用,故有度小月之稱。擔仔麵是行業的統稱,麵攤上所販賣的麵食則稱為切仔麵或拉仔麵,取其將麵條放入滾水中「切」一下或「拉」一下的動作(臺語發音)。
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taiwan.net.tw/m1.aspx?sNo=0000072
首頁
訂閱:
文章 (Atom)